城市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单元,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建设三大战略的重要载体。近日,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美丽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推进机制,为全面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
一
锚定目标方位,系统谋划美丽城市建设
建设美丽城市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思想、实施、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对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对“大城市病”相关问题的解决开出了一系列“良方”。落实人民城市建设理念,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城市,提升城市“颜值”,增强城市“气质”,提高城市“品质”,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
城市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板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94个,城市建成区以不到全国1%的土地面积承载了约10亿人口,是我国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施“双碳”战略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美丽城市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路径,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实现进程,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美丽城市建设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城市是一个经济、产业、环境、资源等多种要素相融合的“有机生命体”。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从以条块为主向综合系统治理为主转变,管理方式从以粗放式管理为主向以精细化管理为主转变,管理手段从以传统经验型为主向以大数据为主的现代化管理手段转变,构建党委、政府、企业、市场、公众多元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二
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美丽城市建设
城市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关键单元,一直以来都是生态环境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美丽城市建设可充分依托既有工作成果,实现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协同共进,持续发力、稳步前行。
发挥城市建设相关工作良好基础,持之以恒开展美丽城市建设。近年来,各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生态)园林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节水型城市、“无废”城市等建设工作,城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绿色低碳产业稳健发展,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85.5%,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6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5.29平方米。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82.5%,一批城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锚定美丽城市建设目标差距,矢志不渝推进美丽城市建设。面向美丽中国和双碳目标要求,美丽城市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仍有1/3的城市空气质量尚未达标,PM2.5浓度是发达国家的3—4倍。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仍在持续攻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仍需提升,全国城市污水收集率不足75%,绿色建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不到1/5。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污染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对城市生产生活安全稳定的威胁加剧,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城市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任务更加艰巨。面对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和未来巨大的城市发展需求,城市发展绿色转型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尚不足,城市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强。
三
聚焦重点领域,实现美丽城市提质增色
《实施方案》提出建设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的美丽城市,为美丽城市建设提供了重点方向、明确了重点任务。面向美丽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城市群、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与保护仍需进一步加强,超特大城市的内涵提升任重道远,大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小城市和县城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等问题长期存在,亟需围绕重点领域攻坚克难。
有序引导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还将持续发展,中长期发展战略面临未来5年美丽中国建设重要时期、2030年前碳达峰、2035年远景目标、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60年碳中和等多个重要关口和节点目标,肩负着多重任务。美丽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解决城镇化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改善、治理体系提升等多领域问题,需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解决好城市人居环境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建成区人口、经济高度密集,城市人居环境中的绿地修复、噪声污染、汽车尾气、餐饮油烟、施工扬尘、城市内涝等问题逐渐凸显,日益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噪声污染投诉比例逐年增加,恶臭异味已经超过大气污染投诉中传统工业污染问题,热岛效应、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振动等“大城市病”次生环境问题也是投诉、信访热点。美丽城市建设要以清洁健康安全为导向,聚焦生态安全、人居健康等领域,集中攻克城市人居环境中的突出环境问题,提前谋划应对噪声、震动、光污染、洪涝灾害等任务,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数量、规模不断扩张,导致城市开发边界无序蔓延、城市生态系统不完整、城市建成区内林带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价值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美丽城市建设要以提供更多良好的城市生态产品,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导向,提高系统设计、一体谋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贯穿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加强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现代化城市生态系统。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相较于国际先进城市,我国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足,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手段、政策与机制创新不足,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美丽城市建设应以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建设美丽城市数字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加快政策机制创新,释放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市场机制、公众参与等政策活力,构建现代化城市环境治理体系。
四
完善政策机制,系统推进美丽城市建设
《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全面推进美丽城市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未来一段时间,需在持续推进美丽城市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基础上,探索搭建美丽城市建设管理制度框架体系,推动美丽城市建设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搭建美丽城市建设工作机制。推动构建一套以自主自愿开展、多部门政策支持、典型案例宣传、建设成效评估为主线的美丽城市建设工作管理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合,加强资金与政策支持的沟通协调,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提供因地制宜的建设指导,共同推动美丽城市建设。加大美丽城市交流、展示与宣传力度,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定期评估美丽城市建设进展,筛选并推广典型案例,让美丽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美丽城市建设氛围。
推动城市主动作为。自主自愿开展美丽城市建设的城市应积极响应美丽中国建设号召,将美丽城市建设纳入全方位发展布局。各地可基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条件及治理能力,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建设模式,以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提升为目标,突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居环境健康安全、智慧环保、公众参与等领域,系统谋划美丽城市建设方案。以各类美丽细胞为载体推动美丽城市建设,创新重大工程投融资模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引导公众深度参与。鼓励各地定期开展美丽城市建设成效评估与总结,广泛收集市民意见与建议。创新公众反馈机制,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手段或渠道,提供丰富的美丽城市建设服务信息,方便市民了解并参与建设进程。引导公众通过平台或相关渠道,积极反馈美丽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意见及建议,实时展示诉求意见的处理进度与结果,确保公众参与的畅通无阻,接受市民的检验与监督,增强公众参与感与满意度,推动全社会、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美丽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秦昌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心主任、研究员 于雷)
来源 |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
编辑 | 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