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读书增智
《学记》是中国古代的教育论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我11月份自己读了一遍《学记》,感觉里面的内容写的非常好,这次跟着爱敏老师再读,在爱敏老师的点拨下,我对此篇又多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要跟着《学记》学做老师。
01.做终身成长的老师
《学记》第三章的“学知不足”和“教学相长”都提出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担任并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之美。同样,即使有了崇高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作用,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浅薄,只有实际的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新的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反思,自我反省;教师知道了自己的贫乏,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更新自己,充实自己。所以说教学的与求学的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成长的思维,我们必须知道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也在发展,我们不能刻舟求剑,我们要学会跟着学生的变而变,跟着教材的变而变,而且我们还要积极拥抱变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终身成长的意义。
02.做一个会育人的老师
《学记》第11章提出“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谈到学生学习的偏向,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不知道。在学习中,有的学生的偏向是兴趣多样,贪多务得。有的学生的偏向是迟钝内向,狭隘寡闻。有的学生的偏向是急躁外向,没有主见。有的学生的偏向是拙笨拘束,畏惧竞争。这四类偏向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客观心理实际不同,老师带班上课,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类型的区别,这以后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他们的优点,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不足。
我们要做一个会育人的老师,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在教育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树成树,让花成花。
反观我们在育人中的评价标准还是太过单一,习惯以成绩来论英雄,其实班上很多学生除了学习不行,他们在很多方面还真是高手,比如他们擅长乐器,会打篮球,会钓鱼等等,我们要学会多一双眼睛看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立体的人看待而不是一个平面人。
03.做一个会教学的老师
《学记》中关于教学谈到的最多,比如学有张弛,无效教育,循序渐进,善于问答,善于倾听等等,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
这里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无效教育”——现在的教师只知道教学生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知识,只顾赶进度,认为反正该教的我都教了,听不听是学生的事,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讲课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和实际水平,不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不能使学中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理的,学生的学习当然也就达不到目标。因为这样,所以学生把学习当做痛苦的事情,厌恶学习,怨恨老师,只感到学习的困苦,把学习当作负担,却不知学习的好处。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在反思自己,我的课堂是什么样子?我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模样吗?我是不是也是在灌输知识,我有没有让学生感到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失败会认为是学生不喜欢学习,的确学生有责任,但是我们敢说自己不是原因吗?
一个称职的老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是善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白的。他注重引导教育,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会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是过于严厉,压制学生的个性思考。
如果我们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我们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一边读一边对比自己,我发现自己连称职老师也不够,更别谈优秀了。
要想成为称职的老师,我们还是要回归起点,践行“德高为师,学高为范”。
感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