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混灰机械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宋伟:“文科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危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02 14:59:18   浏览次数:2  发布人:1900****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近来,大学“文科缩招”备受关注,由此引发出“文科危机”等相关话题。其实,“文科危机”的论争由来已久,其中的观点看法与价值立场往往也是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应如何看待和理解因“文科缩招”而引发的“文科危机”问题?在我看来,我们不妨从更为宏观的高度来审视这一热点议题。实际上,当我们说“文科危机”时,往往指的是“人文学科的危机”,而“人文学科的危机”实质上也就是“人的危机”。如果这一判断基本成立的话,那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近来,大学“文科缩招”备受关注,由此引发出“文科危机”等相关话题。其实,“文科危机”的论争由来已久,其中的观点看法与价值立场往往也是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应如何看待和理解因“文科缩招”而引发的“文科危机”问题?在我看来,我们不妨从更为宏观的高度来审视这一热点议题。实际上,当我们说“文科危机”时,往往指的是“人文学科的危机”,而“人文学科的危机”实质上也就是“人的危机”。如果这一判断基本成立的话,那么,如何思考和面对“文科缩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自然就会得出比较清晰明确的答案。也就是说,“文科缩招”之所以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招生名额为何缩减、报考专业该如何选择、学科发展是否平衡等这样一些现实功利的考量,而是关乎当今时代的教育如何应对和解决“人的危机”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人的危机”,主要是指片面的、单向度的人的异化发展所带来的危机。按照马克思当年的说法,这种危机主要表征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看到并指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这就是人的“异化”。从学科划分来看,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的世界”;而人文学科重点关注的是“人的世界”。作为现代性知识生产的产物,这种学科划分本身已经蕴含着“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异化和分立,其两极化的极端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为物累,心为形役”。这是因为,科学技术说到底依然是“物的世界的增值”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所以我们经常将其知识谱系称之为“工具理性”。显而易见的是,工具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桥梁或中介。这里的问题是科学技术是谁的工具?当然是人的工具,这就让我们回到了“人是目的”的思想主题。“人是目的”,这是当年从康德到席勒再到马克思不断反思现代人危机的基本主题,同时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哲学奠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文科危机”话题出现于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之中,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对和迎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严峻挑战。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人类试图凭借“技术力量”来改造世界,但必须注意防止其走向反面。我们看到,“技术力量”创造了一个工具化的技术世界。在这样一个“技术异化”的工具世界中,手段变异为目的,人的智慧异化为技术的力量,人的行为被技术工具所全面操纵,人本身也势必成为有待技术处理的对象。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被技术所异化的严酷现实似乎有增无减,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机对话交往方式似乎正在取代人人对话的交往方式,人可能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更为危险的是人异化为智能机器人。

    毋庸置疑,技术的进步势必带来人类的进步,人类进步绝不可能离开技术进步,因此,拒绝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无疑是一种历史的短视和倒退。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全面育人”教育如何可能的新时代命题。显然,大幅度削减或者干脆砍掉部分文科专业的做法,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狭隘短视,是一种把“工具与目的”关系本末倒置的结果。近年来,在新文科建设语境下,人文学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融合成为学科建设发展的新增长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能,尤其是一些理工科优势的著名高校更在大力发展文科建设,在人文与科学、人文与技术的互动融合中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新征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思想理念,积极迎接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就一定能够肩负并完成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和根本任务。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胡子轩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1900****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hunk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