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个问题来自于哲学三大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从生理的角度来讲,我由母亲怀胎十月所生,我是我的妈妈所生的孩子,我从她那里来。在主观上,我的含义也许并不只单单在于我这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还代表着我作为一个新的生命融入人类社会,受周身环境的影响而不断成长和丰富的价值观。每一个孩子一出生都是白纸,上面的一笔一划都来自于大人。
大人们说这件事是对的,那么我们便会在这件事上画个勾,大人们说这件事是错的,我们便会相应地画个叉。可以说,我们迄今为止的一切行为准则无不是依照当时对于某件事物的第一判断,而判断的标准来自社会制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便从这些条条框框中来,继而无法摆脱世俗的宿命,我虽然是我,但会在某些年后,我亦不是我。
”我即是我,我亦非我“,那么我还是我吗?从主观层面上,我的确还是我,变化的只是不断流失的时间,时间会对我造成许多不可逆的损伤,使我感到我不是我,就像孩童时期的你同长大后的你面面相觑,两者都说不出画来,因为前者不相信这会是长大后的自己,后者也已经忘记了曾经单纯的自己。我们的来源会在每一次自我怀疑时愈描愈黑,直至面目全非,我们经历过了所谓社会的考验,身躯早已筋疲力尽,灵魂早已千疮百孔,当我们再次回顾那个狭窄的小巷,那个无忧无虑的盛夏,或许会给予我们一丝心灵的慰藉?就像我曾经写下的:夏天又到了,没有听到蝉声,继而觉得些许遗憾,或许这地方早已没有了蝉,或许……这已经不是属于我们的那个夏天了,但我们仍能从中学会回忆过去的一丝美好。
我从那里来,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所谓的来历和背景。想想看,什么时候人们会问你从哪里来呢?当然是和别人第一次见面握手的时候,出于寒暄问问你,从哪里来呀?我说:我从乡下来的。我说:从北京来的。我说: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那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有所差别,身份地位高下立判,对方很快就明白了你的上限在哪里。
近年来比较火的一句口头禅:“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也是如此,在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来历之前,胡编乱造一个高出现状的假身份,毕竟只是交谈一会儿,对方也不会去追究你是否真的来自你说的那个地方,闹剧也就不了了之。
我从哪里来,我是指的超我还是自我?自我是现实原则的代表,是受外部世界影响的一部分本我,即我能够这么做;超我则是代表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亦如上文提到的,我从哪里来,也可以理解为我是在一部分超我和一部分自我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问题。而在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讲,人首先是一个无本质的存在,经历如白纸,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己的存在,因而也可以理解为,我是如何通过自己的选择和经历来塑造”我”这一个独特的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