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从首都机场出发做过国际航班,时间进没来得及细观察,这次国内出发从北京前往南京,时间比较充裕,深度体验了T3航站楼。新技术在第一国门中有哪些应用场景,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察。
1. 抵达机场
可以选择打车,坐机场巴士,或者机场轻轨抵达机场。机场分为国际航班和国内航班,我到的是T3航站楼,又分为C区,D区,和E区(用于国际航班进出)。网上找到的图片说看起来像一条龙,没太看出来,连起来像“T,I,人”。
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源自互联网
2. 通过安检
乘坐滴滴快车,抵达后我就进去机场。首先经过的是第一道安全检查,然后使用身份证自助办理值机。接着来到第二道安检,站着递交身份证和登机牌的同时,就有个设备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在给我拍照,后面登记的时候我还看到这张人脸识别的照片。 网上查资料了解到,采用了SITA Smart Path解决方案,“旅客的机场行程从值机、托运行李到边检、安检和登机全面实现自动化。旅客仅需在值机时登记一次,即可刷脸无缝穿行机场”。当然,首次人脸识别后能够无缝穿行,离不开机场背后部署的私有云平台。
3. 深度体验候机厅
来到候机厅,各种商业设施还是依然存在,餐厅,购物店,书店等等。首都国际机场太大了,为了帮助旅客快速抵达,候机厅提供了地面转运小车,快捷巴士,快捷小火车免费给大家使用。
T3航站楼分为C,D,E区,头一次来很容易迷路。这时候大显示屏上的信息会提供帮助,而且还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通过小程序进去,里面有这种信息。候机厅室内导航很准,分不同楼层,除了传统的导航方式,还有VR导航模式,在现场视频的基础上加上了引导线。
现在候机厅,看下面的飞机起降,人员来往,车辆穿梭,根据网上资料它们都联网了。实现了机场运用数字孪生,实时业务态势感知及全景可视,落地物理机场与虚拟机场的虚实双向交互,助力人员、车辆、航空器等主体资源的优化配置。
4. 登上飞机
登上的飞机是国航的,手机处于飞行模式下,可以连接wifi,观看视频什么的,微信是上不了的。就这样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陆地上的建筑越来越小。
5. 背后的其他支持系统
当然,我这次看到都是表面展示出来的东西,背后还有很多支持系统。
比如,机场大数据平台对接45套系统,整合了3089项、共计15.6T的数据资源。
智能感知平台,可实时监测、统计并预测首都机场陆侧交通状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陆侧交通态势感知能力。采用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技术,跟踪每一件行李的位置及状态,实现精准呈现。
机场还建设了“CloudOS”云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生产资源池、办公资源池、测试资源池的统一管理,提供资源“可视化”、监控“一体化”、审批“流程化”、工单“标准化”等功能。
机场通过5G技术实现智能行李跟踪、互联机库、数字停车等,提高能效管理。同时,5G技术还用于飞机拖车和行李拖车的联网,以及远程控制轮椅、移动信息亭和机器人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