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孩子第一份来自外部的慰藉,当一个孩子渴望爱时,他往往会把食物当做爱的对象。
孩子出生后,他的身体和精神,是同时生长发育的。
当他的精神缺乏爱和关注时,那么,他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生长上。
食物里的糖、盐和脂肪,会让孩子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感觉,能填补内心的缺失。
一吃饭就风卷残云、狼吞虎咽的孩子,一般都对外界充满不信任。
他们比较警惕,总是担心别人会抢走他的食物。
这种对食物的执着,使他们形成“食物焦虑”,一到饭桌,就忍不住要开“抢”。
这种习惯,在家里还好,可要是和别人一起吃饭,他难免就会让人不舒服,导致大家不愿意和他一起。
挑剔食物的人,他们通过控制食物,来弥补内心的不确定感。
这种挑剔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外界的一种防御:
一切我不熟悉的、不在我掌控范围内的事情,我都要拒绝。
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害怕改变。
遇到突发事件,他们会特别慌,没法理智应对。
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可能跟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父母对他们特别挑剔。
当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时,他们便会形成一种防御机制:也通过挑剔,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吃饭便是一个更好掌控的场景,他们想通过自己评价别人挑选/做的食物来体现自己的权力和价值。
一个人吃饭时的局促和沉默,往往是对自己的社交能力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选择躲在“安静的外壳”中。
这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经常被忽略或者收到太多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