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
(山径文学社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于1985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起韵】《红楼梦》序曲.mp4
可惜简书不能上传音频视频
·
《红楼梦》和红学
·
【傅治同】
·
一、《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自该书问世到20世纪初,一直没有定论。虽然书的第一回中有"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话,但前人并不相信。连整理和出版过《红楼梦》的程伟元也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之手。"自从19世纪20年代胡适《红楼梦考证》出来以后,红学界才基本认定为曹雪芹。但是,对曹雪芹的身世也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曹雪芹是清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有人认为是曹寅的儿子或养子。不管怎样,《红楼梦》的作者应当出自曹家。
曹家先世原为汉人,祖籍河北丰润,后迁居辽宁铁岭,明末编入满洲籍,属正白旗,身份是满洲贵族的"包衣"(家奴)。清兵入关时,其先祖因军功受到重任。到了康熙年间,更是如日中天。康熙二年(1663)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织造,负责采办和监造皇家丝织品、日用品,同时充当皇帝耳目,了解江南民情、吏治,沟通满汉关系,争取明朝遗老。从曹玺开始,曹家与皇家的关系更加密切,特别是与康熙帝关系更不寻常。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的乳母,曹玺的儿子曹寅,即《红楼梦》作者的父亲或祖父,是康熙的伴读。曹寅的女儿是王妃,他的妻舅李煦也是康熙亲信,当过苏州织造、两淮盐政。康熙6次南巡,有5次驻踏曹家,其中曹寅任内就接驾4次。曹寅死后,康熙特令其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不料曹颙早逝,康熙又格外加恩,令其继子曹頫继任,真可谓恩宠有加。
曹家不仅是"百年望族",同时是"诗礼之家"。曹寅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收藏家、校勘家,著有《楝亭诗钞》,曾主持刊印《全唐诗》,参与编纂《佩文韵府》。这样的家庭环境,对《红楼梦》作者的卓越艺术才能的成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曹家既然是康熙的亲信近臣,那么它的兴衰就必然和皇室内部的斗争联系在一起。康熙六十一年(1722),雍正帝在夺嫡斗争中取得胜利。为了打击"父党",对曹家进行清算。雍正五年(1727)曹頫被革职抄家,罪名是"行为不端"、"骚扰驿站"、"织造款项亏空"。从此曹家开始败落,乾隆初期,又遭"巨变",终至一蹶不振。
《红楼梦》的作者亲身经历了曹家由盛变衰的全过程。从早年的"鲜花着锦",到晚年的潦倒不堪,使他深切地体念到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的炎凉,也看到了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势,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严重的感伤情绪。这些悲剧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体念,为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
·
二、《红楼梦》的版本
《红楼梦》最早以80回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以木活字排印出120回本,第二年他们又出了修订本,这就是著名的"程高本",或简称为"程本",人们把初版的"程本"称为"程甲本",把第二年的修订本称为"程乙本"。
"程高本"中的后40回从何而来,红学界历来存在争论。程伟元说是他自己长期"搜罗"得来的原著抄本,但怀疑者不少;胡适认定是高鹗所续,质疑者亦多,所以至今尚未定论。但纵观后40回的全部内容,和前80回基本接榫,语言风格基本一致,而且其中精彩篇章亦不少,我们不应当随意予以否定,更不能把它和前80回完全对立起来。当然后40回和前80回之间,情节和思想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艺术上也有参差不齐之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作品创作时间太长,作者思想感情难免发生变化;二是全书始终没有定稿,人物情节难免前后矛盾;三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都有后劲不足的缺点,《红楼梦》也不能幸免。我们认为后40回和前80回是同一个作者所作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除了"程本"外,还有一个名叫"脂本"的系统。1927年,胡适在上海发现了一部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16回残抄本,他把它定名为甲戌本。以后在各地陆续发现这种书名的残抄本,共计十余种,总称为"脂本"或"脂评本"。除"甲戌本"以外,主要的还有"己卯本"(38回)、"庚辰本"(78回)。长期以来,脂本被认为是曹雪芹的原稿的过录本,上面又有许多被认为是雪芹至亲好友的脂砚斋在上面写的批语,所以弥足珍贵,为红学界所看重。但是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脂本"有"来路不明,面目不清,语言不当"之嫌。
目前《红楼梦》流行的主要版本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有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它的前80回以"庚辰本"为底本,后40回是以"程甲本"为底本。有199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以"程甲本"为底本的《红楼梦》,此外还有"程丙本"、"程丁本"等,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红楼梦》版本多达80余种,比较接近原作的应当是"程甲本"。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
三、《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问世200多年以来,由于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因而在思想、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续书最多的。200多年来,已经发现的续书就有30多种,其中比较有名的如逍遥子的《后红楼梦》、秦子忱的《续红楼梦》、陈少海的《红楼复梦》、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归锄子的《红楼梦补》、临鹤山人的《红楼圆梦》等。这些作品虽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有的甚至荒诞不经,低级庸俗,与原著不啻天壤之别。但是它们的大量涌现,从另一方面说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在读者中的影响力之大。
其次,《红楼梦》作为人情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它对后世的言情小说、狭邪小说如《青楼梦》、《花月痕》以及鸳鸯蝴蝶派的创作,乃至对现当代作家的创作,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第三,由于《红楼梦》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从其问世以来,就有人陆续把它搬上舞台和银幕。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传奇和杂剧有近20种。近代和现代的京戏、地方戏以及各种曲艺,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作品不下百种。如京戏《黛玉葬花》、《红楼二尤》。越剧《红楼梦》等,都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近年来,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更是十分火爆,而且在不断推陈出新,它们将《红楼梦》普及到了千家万户,使它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
·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
四、红学的发展
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叫红学。红学从清光绪年间"京朝士大夫""自相矜为红学"的"戏语",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很少有一门学问,能像红学一样,既吸引大批专家学者,又能为一般的读者所关注。红学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乾隆中期到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的红学主要表现为杂记、评点和索隐等形式。
杂记类如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二知道人的《红楼梦说梦》等,既有对《红楼梦》的作者、成书的探讨,也有对作品思想、艺术、人物的评论和对小说"本事"的探索,实开评点派、索隐派的先河。
评点派的代表有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人(姚燮)等,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李贽、叶昼、毛宗岗等人的传统,在原著上加上眉批、夹批和尾批,内容包括对作品的思想观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的评价和批者的读后感言。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1954年前,它几乎主宰了整个红学界,这一时期的主流红学家,几乎没有不研究脂砚斋的,甚至还有所谓"脂学"的名目。但是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脂本有伪造之嫌,有待人们进一步去考证。
索隐派的特点是把原著中的故事和人物同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进行比附。因为原著中有"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话,他们的目的是要探索出原著中隐去的"真事",所以称为索隐派。清末民初时期,其代表性观点有三个:一是"明珠家事说"。即认为《红楼梦》写的是康熙时名相纳兰明珠的家事,这种观点散见于几种杂记之中。二是"康熙政事说"。即认为小说写的是康熙年间的朝政,把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同朝中的人和事进行比附。这种观点主要出现在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一书中。三是"世祖董妃说"。即认为《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是隐射清世祖顺治帝和他的爱妃董鄂妃的,而且认为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作。这是当时最著名的三大索隐派。这之后,索隐派的观点越来越奇,越来越牵强附会。虽经考证派的打击,曾一度进入衰歇期,但在当代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索隐派。
他们认定《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家史,于是就从书中的人物事件中,从书的字里行间,去寻找曹家与康熙、雍正朝的政治变故的关系,把其间的蛛丝马迹,加以放大,进行大胆的猜测和比附,称之为"探佚学"。索隐派的观点虽不可取,但它对《红楼梦》的普及,对红学的火爆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只要有《红楼梦》在,就有索隐派在,《红楼梦》似乎是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为红学发展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考证派统治红学界达30余年之久。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标志着考证派的诞生;1953年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的出版,标志着考证派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田地。这派的基本观点有二,一是《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叙传",并考证出曹雪芹的家世;二是认定《红楼梦》后40回是高鹗所"伪续"。除胡、周二人外,俞平伯、顾颉刚也是这派的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红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54年毛泽东亲自发动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开了学术研究政治化的先河。从此考证派只得偃旗息鼓,小说批评派占据了红学界的统治地位。小说批评派的特点是,反对对《红楼梦》进行繁琐的考证和索隐,主张从文本出发,对小说的思想艺术和美学价值进行评论。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光绪三十(1904)年,是第一篇运用西方哲学和美学观念,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的评论文章。它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是"悲剧中之悲剧"。王国维之后,批评派有影响的学者有王昆仑、李希凡、何其芳、刘大杰等。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批评派取得了巨大成就,考证派又特别活跃。考证、索隐、批评各派的观念互相渗透,各种观点的争鸣也十分激烈,从此红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尾韵】《红楼梦》片尾.mp4
(只可惜,简书不能上传音频视频)
·
【编者的话】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湖南邵阳师专中文科读书时,傅治同教授是我恩师。②本文源于恩师所赐《治同文存续编》一书。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③本文配图和视频音频源于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感谢原创和出镜人!
·
【作者简介】傅治同(1936-2020),男,湖南湘乡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辽宁师范学院、湖南邵阳师专和邵阳学院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8年。中文系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傅治同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邵阳学院早期中文四教授文集”-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记得关注我)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