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00108191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元,高2.8厘米,口径16.5厘米。清宫旧藏。
盘以黄漆为地,以写实手法在盘中雕刻一朵硕大盛开的双瓣栀子花,间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叶舒卷自如,肥腴圆润,布满全器。盘背边雕刻香草纹,线条峻深而圆转自如。近足处有“张成造”三字针划细款。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盘,髹漆肥厚,刀法浑厚圆润。它既是元代雕漆的精品,又代表了当时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撰稿人:陈丽华
①作品欣赏: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侧面
盘底 香草纹
张成制
②关键词学习:
张成:元代末年嘉兴西塘杨汇的名漆工,以剔红博名。他的作品通常髹漆较厚,故叶厚花肥,极富质感,有独特的魅力。存世作品稀少,又多有流失海外者,故极其珍贵。国内代表作还有:剔犀云纹盘、剔犀云纹盒等。
栀子花纹:陶瓷器装饰纹样。流行于宋、辽、金、元时期。栀子,有的地区也叫水横枝。常绿灌木,叶子对生,长椭圆形,有光泽,花大,白色,有强烈的香气,果实倒卵形。花供欣赏,果实可作黄色染料,也可人药,是解热消炎剂。元青花中栀子花较为独特,为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
香草纹:汉代铜镜的编式称卷云纹就是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演化成复杂的卷草,近代称香草。 莲花和 忍冬 纹样在我国古代装饰题材已经接近尾声。沿丝绸之路向东传播的“忍冬纹”,历来被认为是源于 希腊 并取材于中国人十分喜爱的忍冬花 (金银花)。 中国虽在秦汉时已用 忍冬 枝叶入药,但用金银花蕾入药却在明代,魏晋时期传入的外来纹样显然不可能取材于金银花。
剔红: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红漆,少则八九十层,楚,隐起圆滑,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
雕漆: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此文复制备用学习,笔者查询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