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yu 第四声)铭(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祖籍中国苏州,美籍华裔建筑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01
个人经历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在广州这片充满岭南风情的土地上呱呱坠地 ,开启了他与建筑艺术交织一生的传奇故事。
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那里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氛围,为他日后的建筑理念埋下了多元包容的种子。
彼时的香港,殖民建筑与本土民居错落分布,贝聿铭穿梭在大街小巷,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建筑风格在他眼中不断交织碰撞,这些独特的经历成为了他早期建筑启蒙的珍贵养分。
随着年岁渐长,贝聿铭回到上海,进入青年会中学就读。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高楼大厦林立,建筑风格丰富多样,这让贝聿铭对建筑的兴趣愈发浓厚。课余时间,他常常漫步在街头,观察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默默在心中勾勒出自己对未来建筑的想象。
1935年,中学毕业的贝聿铭怀揣着对建筑艺术的炽热追求,远渡重洋奔赴美国留学。他首先踏入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在这座学术氛围浓厚的学府里,贝聿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系统学习建筑理论、设计技巧等课程,凭借自身天赋与不懈努力,仅用三年时间便斩获了建筑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又转入哈佛大学深造,师从著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在哈佛设计研究院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当时最前沿的建筑思潮和设计理念,进一步拓宽了他的建筑视野,为他未来的建筑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48年,贝聿铭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加盟了美国房地产大亨威廉·泽肯多夫的韦伯奈普地产公司。在公司任职期间,贝聿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参与了多个大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还结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从他们身上汲取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理念,这都对他后续的建筑风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4年,贝聿铭加入美国籍,这一身份的转变并没有改变他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也没有让他忘记自己的东方文化根源。次年,他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对建筑独特的理解,成立了“贝聿铭建筑事务所”。自此,他以自己的名字为招牌,开启了独立建筑设计的辉煌篇章,众多经典建筑作品从这里诞生。
1990年,贝聿铭宣布退休,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但他留下的那些风格各异、充满艺术魅力的建筑作品,早已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无数人前往参观、学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
02
设计风格
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领域的传奇大师,其设计风格独树一帜,在建筑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他的作品主要聚焦于公共建筑和文化教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供人使用的空间,更是承载着社会文化与教育意义的地标性存在。
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贝聿铭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极为偏爱。钢材的坚韧与轻盈,赋予建筑挺拔的结构和流畅的线条;混凝土坚实可靠,成为构建建筑稳固身躯的基础;玻璃的透明与反射特性,为建筑带来了灵动的光影变幻,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石材则散发着自然古朴的质感,增添建筑的厚重与历史底蕴。例如在巴黎卢浮宫金字塔项目中,他大量运用玻璃材质,打造出一座晶莹剔透的现代建筑,白天金字塔在阳光照耀下,与周围古典建筑相互映衬,玻璃反射出卢浮宫的古老轮廓和蓝天白云,仿若将历史与现代交织融合;到了夜晚,内部灯光亮起,金字塔又成为照亮古老庭院的璀璨灯塔,与卢浮宫的建筑共同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贝聿铭始终致力于将中西方建筑文明巧妙融合。他深知,每一种建筑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在他的设计理念里,从不生硬地照搬传统建筑元素,而是深入挖掘中西建筑文化的精髓,将其以一种全新的、和谐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
他主张建筑应与所处的环境和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充分考量地理地貌和人文历史因素。就像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于苏州古城的历史街区,周边环绕着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他从苏州传统的粉墙黛瓦、园林景观中获取灵感,在建筑外观上延续了白墙灰瓦的色调,以简洁的几何线条勾勒出屋顶的轮廓,既保留了江南建筑的温婉气质,又展现出现代建筑的简约风格。
同时,他巧妙地利用建筑周边的水系,打造出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使博物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们在馆内参观时,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画之中,完美诠释了建筑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共生共荣。
贝聿铭的设计以公共建筑、文化教育建筑为主。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倾向于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的广泛使用。设计中体现中西建筑文明的有机结合,主张以环境和本土文化打造建筑风格特色,充分思考建筑和地理地貌以及人文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
03
代表作品
•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于1978年落成,由玻璃和大理石构建,采用棱角结构与三角形的设计方案,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被誉为七十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1988年竣工,在拿破仑庭院兴建玻璃金字塔入口,开发地下空间,使玻璃金字塔与卢浮宫一起成为巴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 香山饭店:1984年建成,采用一系列低层、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将香山景观与白墙灰瓦的主体建筑融为一体,体现中国风格。
• 中国银行香港总部大厦:1989年建成,大厦设计成三角形和菱形结构,外形像“节节高升”的竹子。
• 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开馆,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原则,沿袭苏州传统民居的粉墙特征,构造出既现代又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作品。
•美秀博物馆桥:桥梁结合隧道,塑造桃花源意境。充分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元素,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打造出了这座既实用又极具艺术价值的桥梁。
04
主要荣誉
贝聿铭是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美国室内设计协会荣誉会员。
贝聿铭获得过众多重要荣誉,以下是一些主要的:
普利兹克奖
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项——第五届普利兹克奖。
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
1979年,贝聿铭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
里根总统自由奖章
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他自由奖章。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2010年,贝聿铭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其他学术荣誉
1984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外籍院士;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05
贝聿铭和妻子陆书华的爱情故事
贝聿铭的妻子是卢爱玲,他们的爱情故事浪漫而长久。
1938年夏天,贝聿铭去纽约度假,在中央火车站接朋友时,对朋友身边的卢爱玲一见钟情。贝聿铭提出开车送卢爱玲去波士顿的卫斯理学院,但卢爱玲以已买好火车票为由婉拒。巧合的是,卢爱玲乘坐的火车因飓风在哈特福德耽搁,贝聿铭得知后打电话逗她,并要求约会,两人由此开始交往,逐步确立了恋爱关系。
1940年,贝聿铭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他想和卢爱玲结婚,可卢爱玲不愿在四年学业未完之前结婚,贝聿铭只好等待。1942年6月20日,卢爱玲在卫斯理学院毕业典礼后的第5天,与贝聿铭在纽约水上公寓举行婚礼。
婚后,卢爱玲放弃了在园林建筑方面的学业,成为贝聿铭最亲密的顾问、最得力的助手和最难得的知己。她将家里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全力支持贝聿铭的事业。当贝聿铭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卢爱玲会挺身而出,帮助他据理力争,讨回公道。
贝聿铭和卢爱玲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三个儿子分别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和明礼中国。其中,贝定中成为了城市规划师,贝建中和贝礼中也都成为了建筑师。唯一的女儿名为贝莲。从孩子的名字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报国之志。尽管他们在美国生活,但一直心系祖国,后来终于在1973年跟随代表团回到阔别近40年的中国。
贝聿铭曾说,这一生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娶了卢爱玲。
贝聿铭认为:“从恋爱到婚姻,是一个从雅到俗、从精神到肉体、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恋爱时是心心相印,结婚后则是骨肉相连,婚姻越长久,骨肉分离无法生存的感觉就会越深刻。”“恋爱时是一见钟情,这个'情'是激情;结婚后则是日久生情,这个‘情'是亲情,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几十年的婚姻光靠激情肯定不行,当激情消退后,只有亲情才能牢牢维系。”
“夫妻过日子就要像中国的筷子一样,一是要惺惺相惜,谁也离不开谁;二是能同甘共苦,什么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尝,这样的婚姻才能天长地久。”
他们携手走过了77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被欧洲媒体评为“最令人羡慕的世界十大名人神仙眷侣”。
06
贝聿铭的父亲是让贝聿铭感到骄傲的人
这一生中,我最骄傲的是我的妻子和父亲。
贝聿铭的父亲是贝祖贻。
贝祖贻,字淞荪,1892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籍浙江宁波。
贝祖贻是中国现代重要的金融家,在金融领域有着卓越贡献。他早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后进入中国银行工作,逐步晋升并担任重要职务。他曾参与中国银行的改组与发展,为其现代化进程和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提升付出诸多努力。特别是在担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期间,积极拓展业务,使该行在香港金融界占据重要地位。
在抗日战争时期,贝祖贻积极投身金融抗战,协助政府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稳定战时金融秩序,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此外,他还参与了许多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在推动中国金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