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指尖艺术”绣出美好生活
彝绣,即彝族刺绣,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体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有着1700余年的传承历史,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然而,由于彝绣版权保护工作起步晚、版权保护意识薄弱,彝绣设计常被冒用,山寨产品不时混入市场。针对这些问题,楚雄彝族自治州检察院(下称“楚雄州检察院”)成立专业团队,打造“彝绣花开”检察文化品牌,将知识产权综合履职、法律监督、特殊群体关护等工作贯穿其中,形成“彝绣一根针,牵出万缕线”的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工作格局,获评“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等多项荣誉。
救活一个绣坊
2020年起,楚雄州检察院调动两级检察院业务骨干,创建“彝绣花开”专业化工作团队,并与工商联、政府彝绣产业办联合出台《检察护航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意见》等文件,实现对绣娘、绣企、彝绣产业的全面保护。
永仁县检察院检察官向绣娘了解彝绣保护情况。
“保护和传承彝绣文化,是检察机关的新课题。我们坚持在履职中担当,在担当中创新,精准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彝绣花开”团队成员刘曦说。
2020年8月,楚雄某彝绣企业发生火灾,造成企业自身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周边6家商户遭受不同程度损失,该企业负责人李某某因涉嫌失火罪被移送楚雄市检察院审查起诉。楚雄市检察院与消防部门等多次复勘现场,举行听证会听取多方意见,经过审慎审查,认为该案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2021年10月12日,该院对李某某依法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2021年底,周边受损商户向楚雄州检察院提出刑事申诉。
“该案涉及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彝绣,涉案企业系楚雄彝绣规模以上企业,被不起诉人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办案中必须严格审慎。”刘曦带领办案组详细听取了申诉人及因该案遭受损失的人员的意见,发现申诉人主要担心对李某某不起诉后,自己会得不到赔偿。于是,检察官深入走访楚雄州彝绣工作办、彝绣协会、市场监管和税务等部门,详细了解涉案企业经营状况及偿还能力,并与涉案当事人多次协调,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分期赔偿协议。申诉案件依法结案后,涉案企业的经营也逐渐回归正轨。
“救活一个绣坊只是第一步,守护彝绣非遗传承、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才是检察工作的终极追求。”刘曦说。
打开一个市场
产业化发展让彝绣作品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但要实现“绣品变产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还面临诸多挑战。
“绣娘们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足,有时遇到矛盾就求和,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绣品设计难度大、制作比较复杂,绣制工期长,可能持续数月、数年,但市场上可能出现仿造、抄袭,希望检察机关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宣传。”在走访调研中,彝绣企业及绣娘向检察官反映了较多的法律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在彝绣从“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的过程中,楚雄州检察机关“把脉开方”,强化一体履职。“彝绣花开”团队制定落实《楚雄州检察机关保障和服务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围绕绣娘合法权益维护、打击侵权犯罪、畅通救济渠道、民事矛盾化解、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开展彝绣产业风险研判预警、延伸检察职能服务彝绣发展、强化法治宣传,以检察履职护航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擦亮一个品牌
“近年来,楚雄州检察院在为彝绣产业申请区域公共品牌、外观设计专利等方面提供法律支持,对彝绣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法律体检并提供法律服务,编印了《彝绣企业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汇编》等系列法律宣传品,预防企业违法犯罪,保障彝绣产业健康发展。”楚雄州检察院检察长肖洁介绍。
此外,针对当地群众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逐年增多,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楚雄州检察院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引导彝绣企业力所能及地就地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农村儿童有家有爱有人管,企业发展也有了后备力量。”在一次检察开放日活动上,一家彝绣企业负责人说。
据悉,自2020年起,楚雄州检察机关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持续做优做强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品牌,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保护非遗中来。
从对绣娘、绣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到帮助彝绣企业解决法律问题,在护航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该院还引入特殊人群关护,引导彝绣企业解决残疾人就业2000余人,为涉罪和重点未成年人提供就业和学习岗位10余个,实现了彝绣产业保护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
以“彝绣花开”为代表的楚雄州检察机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得到各方肯定。2022年,楚雄州检察院被最高检和全国工商联评选为100对工商联与检察机关沟通联系机制典型事例;2023年7月,该院营商环境团队设计研发的“刑民融合监督企业被恶意虚假诉讼”大数据模型获评云南省检察机关首届大数据模型竞赛一等奖。
“检察机关工作务实有效,把法治文化融入民生工程,尤其是在保护彝绣上下了功夫,让绣娘、企业多了一层法治保障。”在日前结束的云南省两会上,代表委员对“彝绣花开”检察文化品牌赞不绝口。
激发古老技艺的活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全国人大代表
云南财经大学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雅琴
彝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检察院综合运用“四大检察”职能,以法律监督护航特色文化产业,从对绣娘、绣企合法权益的维护到助力彝绣产业发展,实现对彝绣传统文化的全面保护。该院全力打造的“彝绣花开”检察文化品牌,传承民族精神,创新工作格局,把彝绣产业保护融入社会治理,让当地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希望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系统性谋划、项目式推动、精细化服务,发挥检察文化品牌的引领效应,多方联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力,持续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 作者:刘呈军 张競予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