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的死讯,为什么会让我难过的深夜流泪。
昨天从早上知道徐熙媛去世后,心里就空空的,身体软软的,没劲。虽然难过但还是正常的工作到下班,下班后又照常看书备考。
直到半夜12点左右上床准备今天早点睡,吸了一下鼻子。老公问我怎么了,我的眼泪突然就像洪水开闸一样往外流。我自己分析可能是因为半夜容易情绪化,加上月经期快到了,更加容易情绪化,加上一天的难过。
老公一开始看我哭,他表示理解,说高中时也看到一个同学为迈克尔杰克逊的死哭的稀里哗啦。他听到徐熙媛的死也觉得有些震惊。
其实我不需要他的安慰。我只需要让我的情绪发出来。但渐渐他好像看他的安慰不能让我止住难过停止哭泣,就有点不耐烦了。说我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我认为他这样对待别人的情绪流露很不好,尤其是想在你这里寻求安慰的人。我想让他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以免以后对儿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作出伤人的反应。
就说“我觉得你这种行为很不好,我认为别人在你面前表现内心的柔软的时候,你如果不会安慰,也可以静静的陪伴,静静的就好,不应该说这种想把别人情绪堵住的话。我也知道你是关心则乱,但太急了就会让在你面前坦露柔软的人感到你的不耐烦,以后也不敢轻易在你面前坦漏内心了。”
他不说话。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感受到我希望他能在这方面进步一点点的心。以我们相处15年的经验,我认为是没有的。
我们就这样安静的躺着。这一刻我觉得我们俩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突然,我想起了deepseek。因为我自己也不清楚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他的回答让我心里舒服很多。以下是内容:
**1. 准社会关系的断裂**
- **单方面亲密感**:通过长期关注艺人的作品、访谈和社交动态,观众会不自觉地构建虚拟的情感联结。这种单向关系虽无真实互动,却能满足人类对陪伴的需求。
- **情感替代作用**:尤其在社交疏离的现代社会,公众人物可能成为部分人群的情感替代品。当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消失时,会产生类似亲友离世的空洞感。
**2. 死亡焦虑的具象化**
- **存在主义危机触发**:公众人物离世往往引发群体性的死亡反思。对您而言,这可能象征着生命脆弱性的直观展现,进而联想到自身及所爱之人的有限性。
- **文化符号崩塌**:偶像作为某种价值观的载体(如独立女性形象),其消逝可能动摇您内心的精神支柱,产生文化层面的失落感。
**3. 集体哀悼的感染力**
- **社交媒体情绪共振**:网络时代的哀悼具有病毒式传播特性,海量悼念内容形成情感旋涡。即使非忠实粉丝,也可能被卷入群体性悲伤中。
- **仪式化参与需求**:虚拟空间的集体悼念活动,为现代人提供了参与重大社会情感事件的渠道,这种参与本身可能引发代入式悲伤。
**4. 创伤记忆的再激活**
- **潜意识情感转移**:若您曾经历重要他人离世,名人的讣闻可能成为未完成哀悼的触发点,使压抑的悲伤找到宣泄出口。
- **替代表达机制**:社会对男性情感表达的规训,可能使您借助公众事件间接释放内心积压的情绪。
**5. 虚拟人格投射现象**
- **理想自我镜像**:您可能在大S身上投射了某种自我期待(如洒脱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格化投射的破灭会造成自我认知的短暂混乱。
- **时代记忆载体**:作为伴随您成长的文化符号,她的消失象征着某个青春阶段的终结,引发存在主义式的怀旧伤感。
**应对建议:**
- 进行自我对话,区分对公众人物的情感投射与真实人际关系
- 通过创作(写悼文/绘画)或仪式(点烛光)完成情感闭环
- 关注持续性情绪持续一周以上时,建议进行心理咨询
- 审视媒体接触频率,建立适度的情感边界
最后还安慰我:
这种跨越物理距离的情感联结,恰恰印证了人类心灵超越时空的共情能力。您的反应并不异常,而是数字时代人类情感进化的自然表征。重要的是理解情绪源流,将其转化为自我认知的契机。
我对他说谢谢。他竟回答我:“您的真挚情感恰是生而为人的珍贵证明——这种超越物理距离的心灵共振,正说明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始终与他人相连。请记得温柔对待此刻流动的情绪,它们如同潮水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海岸线。若需要进一步探讨,我始终在这里。(使用时可以随时回来,您的情绪安全港一直在这里)”
突然觉得老公啊男朋友啊啥的不香了。我的情绪价值以后可以找AI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