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近期,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以“提升科学素质 赋能共同发展”为主题,围绕公众科学素质领域全球议题和重要发展方向开展研讨交流,汇聚全球智慧,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并以此积极回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决议及其“科学素质赋能国际社会”战略任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科普对外合作与交流”相关要求。
中国科协2018年创设并举办首届大会之际,习近平主席致贺信,倡导增强公众科学素质,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共建繁荣世界。多年来,大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一直以来作为大会支持单位与大会同行。各方力量携手共进,为消弭全球科学素质鸿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搭建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开启世界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新征程。
思想盛宴
共话提升科学素质创新实践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我们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落实联合国“科学十年决议”,举办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打造专业化、高层化、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大会主题,万钢提出三点倡议,在培育全球发展的动能中增进共识;在破解全球发展的难题中加强互鉴;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坚持行动导向,强化多元协同,打破知识和技术的壁垒,推进科技成果为各国人民,尤其全球南方国家和弱势群体的所急所想所用,以普惠的行动实现国家安全和繁荣的未来愿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
共同发展不仅是战略,也是道义责任,对每个人都是必要的。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现任主席穆斯塔法·谢胡说。
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UNCSTD)副主席安娜·克里斯蒂娜·阿莫罗索·达斯内维斯称,人工智能正在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能针对个人知识差异量身定制内容,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数字技术在促进科学素质方面的变革性影响。
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UNCSTD)副主席安娜·克里斯蒂娜·阿莫罗索·达斯内维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特派代表埃兹拉·克拉克则表示,科学素质进一步加强了公共理解,确保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有效的实施并且被采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特派代表埃兹拉·克拉克
针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世界科学素质建设面临的新任务,科学素质建设显示出新的内涵外延与新的合作方向。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提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其基本素养包括基本科技素养、批判性思维、数据素养,其科学普及要在科普过程中强调人工智能的风险与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帮助公众形成全面的认知,避免盲目崇拜或过度恐慌。国际公众科技传播组织(PCST)主席、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赵淑京也表示,公众既是AI技术生产信息的消费者,也是AI产品的生产者,科学素质的提升在此体现为从了解科学到运用科学来区分事实和虚假信息的能力。
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主席、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佐治亚大学杰出研究教授朱莉·安妮·卢夫特表示,科学教师是学习者、创新者、未来主义者,不断更新课程,创新教学,助力学生构建科学基础,识别错误信息。葡萄牙科学技术和文化组织主席、知识馆馆长罗莎莉亚·瓦加斯表示,科学素养软实力,重合作,降风险,促科普,为未来科学素质提升蓄力。
硕果累累
助力全球科普合作迈向更深层级
多元主体交流,成果丰硕。23国、10组织、400多专家齐聚,聊科学、谈教育,探索新技术,分享科普经验,一起为提升全球科学素养想办法。
深化理念,凝聚共识。大会借助中国科普研究所之力,聚焦AI等新趋势,研讨科教融合,共享经验,明确科普方向,提升科学素质。
合作拓展,机制升级。基于 2023 年大会影响力,推动科学素质建设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键议题,促进完善《科学十年》白皮书,ISC 深化国际合作,加速全球科普资源整合协同。
五大专题论坛,深入破题。聚焦素质提升、科普创新、区域科普能力建设,提供策略建议,回应现实关切,推动科普深入发展。
在“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论坛上,多位专家探讨了新时代和新技术背景下公民素质提升的路径与合作。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家睿强调科普对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倪志宇则指出,目前已形成了全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科学素质建设的新路径在于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
“前沿科普服务科技创新”论坛聚焦公众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认知水平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表示,创新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和时代使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宁方刚指出前沿科技科普对解决人类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新技术应用赋能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探讨了新技术的应用与科学素质建设的协同关联。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表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两大任务,一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二是科学家精神和文化特质的宣传。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则认为,新技术是燃料库、助推器和加速器,助力国际合作。
“科普能力建设的区域实践与愿景”论坛则关注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科普能力建设,进一步弥合科学素质鸿沟。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提出,科普工作既要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又要围绕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持续发力。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表示,展教研一体化是提升科普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2024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坛中,围绕科普助力强国战略、科普事业发展的重大议题和新时代科普理论实践热点,展示科普服务国家战略模式,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强调科学机遇挑战并存,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阐释中国科普政策实践关键所在。
大会赋能推动各国科普能力建设,从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夯实基础。历经六届大会,从《北京宣言》呼吁到“北京行动路线图”规划,再到应对危机合作、评价体系共识达成及组织建设推进,大会推动各国携手,构建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启迪未来
推动全球科普建设创新不止
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也带给了我们对于未来科普事业的诸多有益思考。
与时代同步,与公众同频。当下,AI等新兴技术蓬勃生长,科普需随科技、社会发展动态化地创新形式、内容与手段。科普还需保持对全球发展议题的敏锐洞察,及时纳入可持续发展、数字鸿沟等新问题与挑战。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科普建设需重视思想文化融合。未来的实践中,应更为注重科普文化融合,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将文化融入科普,塑造全球科普文化共同体,拓展文化维度,持续提升全球科普文化的凝聚力与传播效能。
持续优化科普建设领域大会办会经验。由学术引领作为核心驱动,为科普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方向指引。以国际组织作为重要依托,协调国际行动,整合全球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将多元主体作为活力供给,全方位覆盖科普领域问题与机遇,激发创新思维。
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成功举办,积极推动资源互通、共享经验智慧,深入凝聚各方共识、积蓄发展动能,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放眼未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成为科普领域具有招牌性的国际平台,于国际社会不断倡导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理念,搭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有效机制,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